2025年5月10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系统学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共同举办了“数智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80余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正礼教授主持开幕式,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蓝晓霞教授代表学校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的发展历程、成就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预祝本次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上午研讨会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场发言的专家有:中国人民大学首批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大椿,双聘于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俊峰,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敬东,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根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美东。《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刘越主持了第一场发言。
刘大椿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数字技术的反噬与新文明的挑战”。重点讲述了数智技术反噬的几个哲学表现:伦理价值的数字化解构、社会秩序的算法重构、文明演进的认知盲区和人机互竞的技术奇点,提出了重建数智技术发展“人文导向系统”的必要性,倡导在算法逻辑与人性价值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的支点。
马俊峰教授针对科学合理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强调,“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同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新时代的哲学工作者应该在理论实践上突破禁锢,勇于创新,且要在创新与风险之间找到理性的平衡。
刘敬东教授以“马克思资本理论与世界社会主义变革进程”为题,他从关于现代社会结构的马克思资本理论、马克思资本批判的历史意识与阶级意识、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多重张力和非均衡性特征、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历史辩证法与进程四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内容及其作为现代社会基本结构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
贾根良教授围绕“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充分就业——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初步思考”展开深入分析。他指出,在新时代我们要从马克思的失业(就业)理论出发来认识现实的失业(就业)问题。数字经济与失业的原因不是技术性的而是社会性的,“需求不足型失业”是导致现今就业压力增大的重要根源。在数智时代,我们应进一步探寻劳动者高质量就业的路径。
程美东教授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发展现状,给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高校原理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致力于学术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既要完整、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实质,又要以提高思政课实效性为基本遵循,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聂锦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斌、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施惠玲、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邬晓燕,在上午第二场发言。本阶段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主任唐闻笳主持。
聂锦芳教授强调,“数字化生存”“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但决定其未来前景及其效应的,不是模型、数据和算法,不是芯片成本和技术改进等,依然是支配世界最重要的力量——权力和资本。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要与马克思当年面对的问题和进行的思想探究联系起来,直面真实的现实问题,融文本与思想、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进行思考。
徐斌教授提出,人类历史是空间生产与人存在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空间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从自然空间到社会空间的转变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数字空间是空间生产的新形式,呈现出智能化、数据化、无界限、虚拟化等一系列特点,这带来了空间生产的灵活性,同时,也因其强大的超越性而形成了对人的存在的强力统治。
施惠玲教授的发言系统阐述了“数智时代关切政策传播及其转向”的问题。她认为,数智时代给予当代人历史性的机遇,我们需要积极响应和拥抱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改变;政策传播是这个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部分,数字技术改变了政策传播场景,政策内容的可理解性影响传播效果,因此,以人为本和技术治理在数智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邬晓燕教授的发言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数字生态文明是21世纪新科技革命的必然选择,引领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方向。她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对数字生态文明的战略定位、关键挑战、行动策略和重点领域进行了深入解析,论述了其对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的启发意义。
大会在下午设三个分论坛,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各抒己见、交流探讨,气氛热烈。
三个分论坛的召集人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生思政课教研部主任刘秀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教授孙夕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主任陶蕾韬。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训龙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晖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任国征研究员主持了分论坛。
会议闭幕式由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田永静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副教授赵伟、叶红云、徐先艳分别代表分论坛一、分论坛二、分论坛三做讨论汇报。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郑士鹏教授作大会总结发言。
总之,经过上午九位专家和下午的三十二位专家学者具有极强学术引领性的报告、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正如郑士鹏副院长在总结报告中所指出的,此次会议“主题时代性强”“会议层次高”“筹备井然有序”,在数智时代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